转自:金融界
本文源自:金融界
端午节前夕,大盘经历了一轮震荡回调。沪指相继失守了60日均线和半年线这两大关键防线,三大指数单周跌幅均超过了1%。两市成交量持续在7000-8000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指数的持续回调?又该如何展望节后市场的走势?
中信建投:A股影响因素有望迎来积极变化,继续围绕成长领域和核心资产进行布局
A股下周乃至6月行情,大部分相关影响因素都将有望迎来积极变化。当然,不排除巴以冲突、中美关系方面增加扰动,但影响A股市场的核心因素仍是国内经济和政策等内在因素,因此,我们仍可积极对待。
但也应看到,目前存量资金交投意愿以及增量资金的入场意愿,都需要可预见的经济或政策变动等更多确定性予以转变,因此,短期格局扭转也尚需时间,仍需耐心等待。
操作层面,可继续围绕成长领域和核心资产进行布局。新质生产力仍是重点关注方向,比如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其次可关注以下方向:一、短期角度,受618购物节以及暑假将至等事件 *** 的家电、旅游酒店等消费板块;二、中期角度,受益于涨价逻辑的资源和公共事业等板块;三、中长期角度,建议留意科技成长方向的核心资产领域。
海通证券:市场中期主线将逐渐明晰,低估低配、业绩弹性更大的白马板块或将占优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市场底部后的之一波反弹主要源自政策宽松、情绪修复,而基本面的趋势还未明确,因此该阶段行业普涨、轮涨。而随着政策落地见效推动宏微观基本面改善,企业盈利复苏支撑A股中枢上行,市场中期主线将逐渐明晰,低估低配、业绩弹性更大的白马板块或将占优。具体领域来看,关注优势不断增强、业绩确定性高的制造板块。
之一,中高端制造有望率先破局。过去一段时间,对中国出口贡献更大的就是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中高端制造,此外还包括家电、船舶等制造品。展望未来,中高端制造需求空间广阔,景气度有望延续。
第二,科技制造有望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凭借其良好的通用性和泛化性,正显著降低人工智能的应用门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大规模落地,关注消费电子、半导体、数字基建、AI应用等。
光大证券( *** ):监管层持续加大退市力度,有助于强化高股息风格的演绎逻辑
近期市场调整主要源于内外部一些扰动因素,经济基本面与政策面的核心逻辑支撑仍强,这决定了指数大概率能够守住当下的底线支撑。鉴于大盘已经运行至区间震荡下沿,短期风险释放比较充分,修复行情可期。中期而言,继续维持区间震荡的判断。
配置上,监管层持续加大退市力度,有助于强化高股息风格的演绎逻辑,可关注公用事业、煤炭、运营商、白电等方向;6月科技界的利好事件较多,比如华为开发大会(6.21)、特斯拉股东大会(6.13)等,可以酌情布局华为链以及人形机器人等方向的主题机会。
华泰证券:低拥挤度的红利品种仍是底仓,可增配具备穿越周期能力的A50资产及家电/食饮/物流/出版
上周,前期催化A股上行的因素进入“歇脚期”,市场进入休整期,结构上看行业轮动加快、主线难寻,增量资金入市意愿不强,市场风险偏好较低,但地产政策或仍支撑市场底部重心有所上移。风格方面,近期大小盘显著分化,本质在基本面剪刀差(本轮地产周期下行阶段,大盘ROE相对小盘更为稳定)、剩余流动性改善(资金脱虚入实利好大盘)中长期利好大盘股表现,而严监管政策环境及资金偏好差异(短线资金流出而外资增仓)或为近期小微盘股回调的催化剂,配置方面,低拥挤度的红利品种仍是底仓,可增配具备穿越周期能力的A50资产及家电/食饮/物流/出版。
华西证券:A股阶段性盘整后有望重回震荡上行,高股息红利板块仍是中长期资金配置的重要方向
资金需求端已明显减少,政策基调偏暖支撑A股底部区间。本轮微盘股下跌造成的影响小于今年2月初的流动性负反馈冲击。资金面来看,二级市场减持和IPO募资等股市资金需求端已明显减少,限制了A股调整幅度。更重要的是,“517”地产新政后各一线城市陆续落地相关政策、以及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均释放政策层面“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的信号,形成市场风险偏好的有利支撑。A股阶段性盘整后有望重回震荡上行,期间高股息红利板块仍是中长期资金配置的重要方向。
申万宏源:中期重点关注三个方向,广义高股息资产才是2024年主线
短期市场弱势,赚钱效应乏善可陈,此时更应该思考中期可期待的潜在改善。重点关注三个方向:
1. 需求侧仍有成长性的方向,供给侧问题缓和都是时间问题。特别是先进制造方向供给释放已提前回落,微观主体主动调整带来的供给收缩,已经由点及面。2025年将是先进制造供给侧增速显著回落的年份,需求侧改善将更容易带来盈利弹性,彼时自下而上挖掘投资机会,容易带来更好的赚钱效应。
2. 创投市场2021年底高点以来,调整周期已近3年,一级市场系统性调整后,A股新经济优质公司外延并购,将逐步迎来定价合适的窗口。鼓励并购重组本就是“国九条”后的政策导向,这可能成为强化科技成长2025年困境反转预期的因素。
3. 现阶段,出口链、周期和消费都是Alpha逻辑明确,但行业Beta改善的持续性偏弱。中期需求侧改善更容易外推的窗口,应该在美联储降息落地后,外需预期先下修之后反弹。彼时出口需求改善,更容易外推,出口链上能够在三季度证明Alpha逻辑足以抵抗行业Beta回落的公司,将在后续有更大的行情空间。我们将基本面改善的期待更多放在2025年,2024年四季度可能是一个抢跑基本面改善,A股指数中枢抬升的窗口。在此之前,弱势震荡市不要急于求成,心怀希望,保持耐心。
继续强调广义高股息资产才是2024年的主线。继续建议底仓配置,重点关注:电力、煤炭、有色、银行、核心白酒。港股相对A股调整进程更快,短期反弹也大概率更早到来,继续提示港股高股息和互联网回调积极布局。
东吴证券:全球制造业周期指引A股新航向,继续看好成长,尤其是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企业
过去,A股的运行规律和盈利周期均与信用周期相吻合,核心原因在于此前我国信用周期循环演绎的背后,是地产和基建两大抓手“收”与“放”的权衡。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信用周期框架出现两点关键变化:波动性收敛、周期性改变,约三年一度的传统运行规律趋于失效。往后看,在内需走弱、外需偏强背景下,A股估值和盈利的研判框架应由国内的信用周期切换至全球的货币政策和制造业周期,且欧美消费服务需求的回落成为本轮制造业周期上行的关键线索。
展望后市,随着美国紧货币和紧信用的持续,服务业有望降温,并将逐步传导至制造业需求的回暖,为A股上行提供动力。向后推演:美国短期仍维持较高利率、欧央行鹰派降息→服务业走弱→通胀下行→降息周期打开→欧美制造业需求压制缓解→全球共振补库→中国制造业趋于景气→A股预期上修、盈利上行。风格和行业方面,我们继续看好成长,尤其是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企业。
华创策略:核心资产&成长弹性品种或迎来补涨
后续行业分化高低切的信号关注:价格弹性释放,基本面改善,风险偏好提升,核心资产&成长弹性品种或迎来补涨。
自由现金流资产的独角戏行情能否结束核心在于通胀回升对业绩的拉动,当前市场对经济复苏的质疑主要来自价格水平低位运行拖累名义GDP增长,若未来3-6个月能看到价格水平的持续改善,则市场对于经济复苏和业绩改善的预期将不断强化,前期跌幅较大、当前估值较低、受价格和基本面影响业绩弹性更大的核心资产,包括茅指数和宁组合等公募重仓股可能会迎来估值修复。
此外,经济复苏预期带动市场风险偏好改善,近期调整幅度较大的TMT等成长品种可能出现补涨,由此代表行业分化的收窄。
长江证券:维持震荡格局,主线是守住红利,寻找红马,布局AI手机和PC
市场方向上,由弱现实与政策预期升温交织在一起,A股仍维持震荡格局,而港股震荡波幅更大。应对策略,在结构性行情中把握主线方向:
1)老红利(油、煤、电、国有行、运营商等行业龙头)、新红马(客车、白电、纺服等)和有色作为长期主线,我们在《红利冠军》报告里筛选出了公用、周期和消费赛道里的红利组合,在《红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筛选出涌现红马和潜在红马;2)出海方向,关注受美国制裁影响较小的船舶制造、工程机械等;3)供需格局边际改善方向,关注生猪、化工、光伏等,密切关注能耗双控政策的进程;4)成长方向,关注下半年AI手机和AI-PC主题催化。
民生证券:实物需求才是唯一方向,红利资产仍然值得配置
内外需的投资模式其实早已发生改变,实物需求才是唯一的方向,中间利润扩张环节的内外需其实都具有不确定性。我们的推荐是:之一,油、煤炭、资源与商品运输(油运、干散运、集运等)、铜、铝和贵金属;第二,金融板块依旧受益于"去金融化"下尾部风险的化解,过去十年涨盈利+杀估值的组合会转化为盈利探底+估值修复的机会,建议关注银行。第三,红利资产仍然值得配置:电力、公路、燃气和铁路。